自“ESG”概念首次提出以来,作为一种充分关注非财务因素的企业发展理念和评级思路,ESG已逐渐成为全面反映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、衡量公司可持续运营管理的有效工具与方法,受到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高度关注。不可否认的是,相比西方国家,中国的ESG起步较晚,目前仍面临政策法规尚不完善、披露不够规范、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,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国际普遍存在的“漂绿”现象。近年来,伴随着ESG在全球蓬勃发展,ESG体系在中国也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。
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相比,中国具有独特的经济制度,政府也在经济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,科学的宏观调控和高效的政府治理,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所必需的内在要求。同时,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的ESG还必须确保ESG的发展方向契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,并可使中国式ESG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,实现共同富裕并助力人与自然、社会、环境的和谐共生。
2020年10月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》,强调要规范公司治理,提升信息披露质量,并指导上市公司融入ESG因素。2021年初,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指出将环境、社会和治理因素融入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任务之中,强调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应在构建ESG体系方面起到示范作用。2022年和2023年,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发布《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》及《关于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ESG信息披露的建议函》,提出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积极参与构建中国ESG信息披露规则、评价和投资指引。
与此同时,面对当前ESG行业主流话语权被西方国家掌握、致使中国企业遭受不公正评级待遇的现实,国内已经有一系列评级公司、基金、智库与大学开始尝试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ESG评级体系。它们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实际,在国际通行的评级准则基础上进行修订,比如,将包括“共同富裕”、“高端产业替代”等议题纳入ESG评定中的“社会”部分。
当前,ESG方面的实践工作如信息披露、评级、信贷、投融资、合规管理、政府政策制定与引导、国际交流与合作等,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展开。尽管取得了积极进展,我国的ESG评价标准化仍面临一些挑战,包括数据质量无法保证、披露标准不一致、市场认知度不足等问题。但随着政策推动和对于市场引导教育的加强,这些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。(信息编辑:乐鱼·体育官方网站公众号)